超声医学科

科室简介-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科室简介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83年7月起开展超声检查,1992年5月在海南省内率先成立超声诊断科,是省内先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超声医学诊疗中心之一。全科共有工作人员49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6人,医师5人,医师助理15人,护士5人,已形成一个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临床诊疗团队。

超声医学科为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海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挂靠单位;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于2014年开始招生,是海南省超声医师的主要培训基地之一。同时作为海南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承担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

超声医学科拥有30台技术性能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先后购置有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端超声诊断仪:PHILIPS EPIQ 7C、 GE Voluson E10、GE Voluson E8(2台)、GE Vivid E9、SIEMENS S3000、SIEMENS SC2000(2台)、SIEMENS S2000(2台)、GE LG-7、HI VISION Ascendus、HI VISION Avius、PHILIPS IU22、Resona 7等高档机型。

超声医学科包括院本部、东湖院区二个部分。学科建设有超声诊断和超声介入两个方向,以腹部浅表超声、妇产科超声、心脏血管超声及介入性超声四个亚专科为主线发展。全科日诊疗量达700余人次,临床工作包括了超声诊断和超声介入治疗两个方面。可充分满足现代临床诊疗需求,为广大患者朋友服务。科室紧抓服务和质量环节,按照“学有所专,技有所长”的思路,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心脏血管超声亚专科  在各种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等心血管危重症的超声诊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配合内外科医师进行术前、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为提高手术成效起了重要作用。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等新技术是我院技术特色之一。

 

腹部、浅表超声亚专科  范围涵盖甲状腺、乳腺等浅表器官,肝胆脾胰、泌尿系统、腹膜后以及和盆腔脏器、肌骨、关节、神经、小儿、眼科及胃肠等疾病的超声检查,开展了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超声、经直肠超声等多种先进技术。

 

妇产超声亚专科 对各种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高的超声检出率,超声诊断妇科常见良恶性疾病也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在三维超声和四维输卵管造影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走在省内前列。

 

介入性超声亚专科  诊疗技术包括:超声引导微波治疗肝癌、甲状腺结节;超声引导下腹腔和盆腔脏器、甲状腺、乳腺和体表脏器的肿块穿刺活检;胸水、腹水、囊肿、脓肿的抽吸引流;胆道、泌尿道梗阻置管引流等。

 

专家简介:

黄旴宁:主任医师、科室负责人。兼任海口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髂超声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超声学组委,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5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学位。从事超声诊断工作20余年,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进修学习,专业理论扎实全面,临床经验丰富,熟练解决本专业临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疗及疑难杂症的超声诊疗。尤其是对腹部、妇产、小器官、外周血管超声诊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妇科肿瘤、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胎儿生长发育监测及胎儿畸形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本院率先开展了“三维超声在产科的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动态三维子宫输卵管造影在不孕症患者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完成质量良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发表论文多篇。同时承担超声医学科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的教学管理工作。

 

张秋元:主任医师、主任顾问,是海南省超声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兼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超声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从事超声医学工作30余年,1986年结业于上海市第四届全国超声图像诊断进修班;1987年至198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心血管超声诊断。有扎实的理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超声诊断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能熟练进行腹部、小器官、心血管的超声诊断和具备解决疑难病例诊断的能力,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性超声诊疗上有丰富的经验。现在科室内承担复杂性、疑难先天性心脏病等疑难疾病会诊工作。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发表论文及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

 

王乐华:副主任医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眼科超声专业委员,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1年本科毕业,2013年获得副主任医师资格,从事超声医学工作16年,对超声在腹部脏器、血管、浅表脏器的诊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的应用超声造影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主攻方向:超声介入,曾于2010年在北京301进修半年,能独立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多种诊疗工作(包括各种穿刺、活检、置管、微波消融等)。

 

林志健: 副主任医师,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1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7年, 2006年曾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进修学习半年,主要从事腹部、小器官、妇产科超声诊断工作,掌握介入性超声操作及应用。超声医学理论扎实,超声检查技术熟练,担任腹部和介入组组长,承担腹部超声会诊和二线值班工作。长期担任进修生及实习生带教工作,发表论文及合作发表论文6余篇。

 

刘艳婷: 女,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海南省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超声专业十余年,曾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超声医学新进展的高级学习班及研讨班。在妇产科、腹部、浅表器官、血管超声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妇产科疑难疾病的诊断。

专业专长:妇产科、腹部、浅表器官、血管超声诊断。

 

院区分布: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总院:海南省海口市白水塘路48号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院区: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10号附近


超声医学科简介

 

一、科室概述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始建于1983年,1992年率先在省内成立独立建制科室。历经4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超声医学诊疗中心,综合实力位居省内领先水平。科室现有工作人员63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7人),博士及硕士15人,形成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人才梯队。

科室配备36台国际先进设备,包括GE VIVID E95、PHILIPS EPIQ 7、PHILIPS EPIQ 7C、Voluson E10、SIEMENS Sequoia、FUJIFILM ARIETTA 850、Resona MINDRAY R MV等,可开展全身各脏器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作为海南省超声医学质控中心及海南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委单位,科室承担省级5G远程超声会诊任务,2014年获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年获评“中国超声造影先进单位”,2023年获批“全国县域医院超声医学培训基地”及“全国胃肠超声培训基地”等国家级荣誉。

二、医疗业务工作

科室年诊疗量超46万人次,日诊疗量2300余人次,介入性超声年开展4000余例,超声造影3000余例。业务范围涵盖:

1.常规诊断:腹部、心脏、血管、浅表器官、妇产科及儿科超声;

2.介入治疗:穿刺活检、微波消融、注药治疗等;

3.特色技术

·超声造影:肝脏、乳腺、甲状腺、移植器官等造影技术省内领先,2019年获国家级先进单位称号;

·器官移植超声:移植肝、肾、胰腺心脏全过程监测技术省内独有;

·心脏及重症超声:右心声学造影、经食道超声肺超声、新生儿颅脑超声等技术精准支持临床决策;

·新技术拓展:弹性成像、盆底超声、胃肠双重造影经直肠超声、血管造影、脑颈一体化超声、黑质超声、肌骨介入等广泛应用。

科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口支援澄迈、屯昌乐东、临高、东方等基层医院,开展“超声走基层”义诊及技术培训,惠及乡镇群众超万人次。

三、科研工作

近五年主持省级项目10项(如《人工智能评估卵圆孔未闭封堵预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科研方向聚焦:

• 超声造影在肿瘤及移植器官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辅助超声诊断技术;

• 心血管及妇产超声临床研究。

科室参与国内8项多中心研究,如“中国女性生殖功能智能评估系统”“TVS 3D-HyCoSy”DDH人工智能测量”“结直肠癌术前术后360评估等,科研影响力逐年提升

四、教学工作

作为国家级住培基地及海南医科大学教学核心科室,年均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及进修医师百余人。教学成果显著:

• 师资力量:黄旴宁、周颖等多名教师获省级“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 学员成绩:住培学员在“全国规培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个人优胜奖等20余项综合成绩位于省内前茅

• 教学创新:推行“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开展超声规范化培训班年均3期,覆盖省内基层医师超500人次。

五、未来规划

科室将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契机,深化亚专科建设,重点发展超声造影重症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技术;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推动科研产出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持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打造“患者满意、临床信赖”的超声医学标杆科室。

 

超声介入中心简介

 

一、概述(科室基本情况)

我院超声介入中心正式成立于2024年4月1日,脱胎于我院超声科,我院超声介入工作于2000年正式开展,由最开始简单肿物穿刺活检、积液置管引流等介入工作,逐渐拓展到目前的超声引导下肿瘤热消融、囊肿硬化、神经水分离、神经阻滞、腱病穿刺治疗、关节腔注药、肌肉肉毒素注射等。超声介入单独成科后,我科目前也同时开展部分器官超声造影及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工作,为我科介入工作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提供便利。目前,我科有5名医务人员,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医师助理各一名。主任医师王乐华,也是我科室科主任,从事超声诊断工作24年,曾在北京301超声科进修肿瘤技术消融培训基地进修学习,有丰富的超声介入诊疗经验。副主任医师柯维和从事超声诊断工作21年,曾在北京301超声科进修培训。主治医师魏云鹏曾在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进修肌骨超声及肌骨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进修学习,目前从事介入工作也已超过4年。主管护师王彩艳从事医疗工作多年,对于介入操作室的管理及常见介入并发症的处理,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科目前有符合标准的介入手术室(50平方米)一间和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两台。超声介入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一种微创诊疗措施。它是属于超声和内外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超声的重点发展方向。我院超声介入的深入发展,为患者,为临床医生,都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选择,深受患者及临床医生的欢迎与支持。

二、医疗业务工作                                 

我科室目前开展的介入工作有:

浆膜腔积液穿刺置管,胆道系统、尿路系统感染穿刺置管,软组织积液,积脓穿刺冲洗或置管;

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肌内血管瘤等实体肿瘤热消融;

肝肾囊肿、卵巢囊肿、舌管囊肿等囊肿酒精硬化治疗。

肝,肾,乳,甲等实体器官肿瘤穿刺活检;

外周神经卡压神经水分离治疗,神经阻滞治疗(颈浅丛、星状神经节等);

腱鞘炎、肌腱病、关节炎等穿刺注药治疗等。

三、科研工作

我科成立时间短,医生数量匮乏,暂未申请科研项目,希望日后,科研工作能逐步开展。

四、教学工作

我科目前与超声诊断中心协作,共同承担我院负责的所有本科、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的超声教学工作,其中包括来了海南医科大学的部分专科及本科超声理论授课、见习授课,我院超声规培生的超声介入教学工作,轮转规培生的超声介入教学、进修生的超声介入教学工作,都有负责。我介入中心,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积极向学生传授我科日常的介入工作基础知识,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逐渐让学生在我科医生的全程配合下,完成一些简单的介入操作,让学生对于超声介入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培养超声医学生对超声介入的兴趣,为我超声介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结束语:超声介入是超声大有可为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在超声实时无辐射的精准引导下完成一系列微创操作,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药物使用量,符合广大患者对于精准治疗及微创治疗的医疗需求。超声介入与肿瘤科、内科、外科、放疗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更加紧密地协作,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超声介入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同样迎合门诊化发展的大趋势,患者上午来,下午走,能快速回归生活,符合未来医疗生态中“日间手术”“门诊手术”“术后即走”的新模式。它的发展壮大影响着临床科室的发展方向,为临床科室的发展提供助力。日后,我科室一定在完成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招收、培养超声介入人才,强化超声介入团队与多学科交叉合作,创建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平台,同时扩展超声介入项目,推动科研项目成果走向临床实际应用,与多学科共同发展,为我院患者提供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医疗服务。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椰海大道368号

投诉电话:0898-66808238 / 客服电话:0898-66809130 / 监督电话:0898-66809051

工信部ICP备案号码:琼ICP备17001021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