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现有病床63张,医护人员3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副教授6人、教授1人, 分为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室。
消化内科月平均入院人数200人次,年平均收治病人近2500人次。消化内科救治的患者以急危重症多,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成功率为98%,居国内同等水平。2009年7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内镜下胃肠黏膜息肉切除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硬化剂注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总管乳头切开取石术(EST)、消化道支架置入术、胃肠黏膜下肿物剥离术(ESD)及胃肠造瘘术等先进治疗技术。消化内科同时承担了海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及海南省二级医院医师进修培训工作。目前在国内处于优势和特色技术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系统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粘膜疾病的治疗、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近五年发表论文7篇,1996年研究项目“早期胃癌的发病机理研究”获日本消化疾病学会研究者奖、1999年研究项目“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研究”获美国消化疾病学会研究者奖(DDW)、2017年受邀在欧洲消化年会进行研究成果交流。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9项。
消化内镜室情况:
一. 基本概况:
消化内镜科是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点学科,技术实力雄厚,设有胃肠镜诊疗室,ERCP诊疗室、超声内镜室、麻醉苏醒室、内镜清洗消毒室和多功能会议室等,配备有高端的电子胃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大型C臂、超声内镜等国际一流的消化内镜诊疗设备。
目前开展的诊疗项目有:常规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及细针穿刺活检术及引流术、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套扎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胶注射治疗、良恶性贲门,食管狭窄及肠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结石的内镜下取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内镜下引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间质瘤ESD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等。
消化内镜科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异物、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急症开通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365天的全天侯急诊服务。
科室目前拥有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4人,护理师4人、洗消工5人、清洁工2人。
二.部分诊疗项目及新技术介绍
(1)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什么是ESD?人体胃壁由内到外分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所以恶性肿瘤一旦生长到粘膜下层,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粘膜下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疏松,ESD通过胃镜在粘膜下层注入液体、突出病变,再以电刀电切、剥离病变,消化道结构类似,因而ESD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
ESD最大的优点是微创,相较开腹手术及腔镜手术,病人痛苦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见,主要是出血和穿孔,绝大部分并发症都能通过内镜下处理解决,极少数需外科手术干预;
ESD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粘膜下肿瘤、巨大平坦息肉等的治疗,该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消化内镜的诊疗范围,使得部分以往需要开腹、开胸才能完成的手术,现在通过胃肠镜就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虽然ESD拥有众多优点,但它对内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国内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还很少,我科室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该技术,目前已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开展手术的数量、质量、难度等方面居于省内同行前列。
(2)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累及食管平滑肌和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及进食后呕吐,长期发作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以往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切断食管下端肌束,降低LES的压力来改善症状,但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或者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虽然创伤小,但长期疗效不理想,复发率较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POEM逐渐成为了主流的治疗方法;
POEM是通过在距离胃食管连接部以上约8~10cm通过粘膜下剥离,建立粘膜下隧道至胃食管连接部以下约3cm,暴露食管环形肌层,然后以电刀切断胃食管连接部以上5-8cm、以下3cm的食管贲门环形括约肌,达到缓解贲门失迟缓的目的,切断环形肌层以后,退出内镜,以金属夹封闭隧道口。该手术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小、术后恢复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好。
(3)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EUS-FNA):
超声内镜是在消化内镜前端内置一个超声探头,从而可以探查消化道以外脏器的病变。细针穿刺则是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将细针(直径1mm左右)通过内镜的活检孔道穿入病变获取病变组织从而进行诊断。
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与发展,细针穿刺不但用于肿瘤原发灶的病理诊断,而且可用于诊断肿瘤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者腹腔、腹膜后、纵隔等其它部位的转移。由于EUS-FNA拥有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副作用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术前诊断、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化疗方案制定前评估及肿瘤复发确定等多个领域。
目前EUS-FNA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左半肝、胆系(胆囊和胆管)、胰腺、左侧肾上腺、膀胱、前列腺等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胃癌、食管癌和直肠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纵隔、腹腔及腹膜后肿块性质的判定等。
(4)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RCP):
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照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通过ERCP,医生不用开腹,通过内镜下操作,就能完成取胆结石、放置支架、疏通胆道等复杂手术,由于ERCP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部分消化系统疾病传统外科手术。
(5)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系统由胶囊内镜、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三部分组成,检查时,患者只需吞入一粒胶囊(大小约28mm×11mm,内含摄像机、影像传感器、精密电池),胶囊在胃肠道内移动时会记录影像并上传至体外的记录仪中,影像收集完后再由医生回放并作出诊断;
胶囊内镜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提供了传统内镜无法到达的小肠部分的检查,临床上常用于小肠出血原因的鉴别诊断,另外对长期不明原因的腹泻、腹痛、缺铁性贫血及怀疑小肠肿瘤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6)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是人体中最长的消化管道,成人的小肠总长度可达5~7米,它位于消化道的中段,距离口腔和肛门都很远,且在腹部迂曲游离,大大增加了内镜检查的难度;
过去小肠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等,这些检查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双气囊小肠镜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水平,一般情况下可完成全小肠的检查;
双气囊小肠镜不仅检查范围广,对整个小肠进行直视检查,而且还具有普通电子内镜的共同优点:图像清晰,操作可控制,能在内镜下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并进行治疗等。
消化内科简介
一、概述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52年,在历任主任刘勋臣、吴飞雄、苏鲁、翁敬彪、谢会忠和现任主任白飞虎的共同带领下,1998年评为院内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消化内镜培训基地;2011年成立肝病中心;2019年为省内重点专科,海南省消化内镜疾病质控中心;2021年为海南省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2年为国家级重点专科:近年来成立了樊代明院士创新平台——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中国幽门螺杆菜分子医学中心海南分中心、中国菌群移植平台海南省治疗中心、国家消化疾病研究中心海南分中心、中国炎症性肠病海南中心等。
二、医疗业务工作
科室现有床位75张,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月平均出院450人次,年均门诊6万人次。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6人,近年来成立了炎症性肠病、肝病、粪菌移植、胃肠动力、幽门螺杆菌等临床亚专科。
三、科研工作
近年来成果显著,发表论文200余篇,SCI论文80篇,其中cancer cell影响因子50分,十分以上的文章3篇,获得专利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专著6本。在国内外多场学术会议进行深入交流并作发言,同时还参加了国内多个共识的编写。
四、教学工作
科室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博士后、规培生以及留学生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是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20余名。
科室愿景:成为国内领先的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以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性化的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安全的诊疗方案。我们致力于提高消化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我们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以实现科室的持续发展和患者的长期健康为最终目标。
消化内镜中心简介
一、概述
消化内镜科成立于2003年,是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基地、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现有医生13人,其中硕士7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7人。
科室共有10个内镜诊疗操作间,配备先进的内镜主机、超声内镜、高频电刀等,在海南省内率先开展消化道早癌ESD、ERCP、ESVD、超声内镜引导下静脉曲张穿刺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囊肿穿刺引流术、FNA、胶囊内镜等操作,其中小肠镜为省内唯一开展单位。
2019-04-08日成立消化内镜日间手术病房,固定床位8张,每月收治患者80-100例,简化了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住院流程、缩短了住院时间。
二、医疗业务工作方面
1.建立两个中心:目前已有9名医务人员完成早癌、超声技术的进修。计划设立消化道早癌治疗中心、胰胆疾病治疗中心。实现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以及将十二指肠镜、SPYGLAS、超声内镜结合,解决目前一些胰腺及胆道疾病。
2.建立海南省消化内镜医联体:目前已与澄迈、临高、海口市中医院等建立内镜诊疗医联体。
3.目前每天检查及手术量为160-180例,预期明年达到200-220例,争取2年后每天300-350例。
二、教学、科研方面
1.建立基层内镜培训基地:2017至今,培养二级、三级医院的内镜医生24名,这些医生回当地医院开展内镜下最新的治疗,扩大了消化内镜在当地的影响力。
2.建立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招收培训学员8-10名,促进与各单位的工作联系,增加我院在海南省内影响力。
3.安排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超声内镜、ERCP、早癌等重要消化内镜技术。
4.举办学术推广活动、促进交流学习。主办或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如果可能举办东南亚地区的内镜学术会议。
5.目前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技术在海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科室后续发展的重点,科室近年来发表中文核心论文4篇、英文期刊论文2篇,计划5年内申请省内课题1-2项,发表核心期刊、SCI数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椰海大道368号
投诉电话:0898-66808238 / 客服电话:0898-66809130 / 监督电话:0898-66809051
工信部ICP备案号码:琼ICP备17001021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