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公益
专科专家-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药学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是集药品供应管理、药品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指导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药学技术服务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际合理用药网络中国中心组成员单位、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核心成员单位。科室致力于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合理用药为目标”的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内一流药学专科。药学部下设办公室、临床药学室、药库、科研教学组、中心药房、绩效考核小组、质量控制小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门诊西药房、急诊药房、门诊中药房、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审方中心、结核病药房、东湖药房等部门

乌石分院

口腔科现有医师14人,护理人员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7人,具有教授资格1人及副教授资格3人。口腔科分为总院口腔科及东湖口腔科两部分,是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体的口腔医疗机构。目前开展的业务有全科口腔医学专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牙周病学专业、口腔齿槽外科专业、口腔修复学专业、口腔种植专业、口腔正畸专业、口腔美容专业、口腔影像专业共9个专业的临床诊疗工作。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胸外科源于卜家骏主任于上世纪60年代创建的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心胸外科专业。历经韩泽元、刘长吉两任主任的发展,1999年林伟民主任担任胸心外科主任后,我院胸心外科继续发展壮大。于2009年胸心外科分为专业从事肺、食管、纵膈、胸壁疾病和胸外伤救治的胸外科和专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分科后在李标主任的悉心努力下,胸外科向着建设省内一流专科的目标前进,目前我院胸外科已成为海南省最大的普胸外科专科和胸部肿瘤治疗中心。随着省内加大了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疗投入,使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的医疗环境和设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本世纪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多种疑难病的诊治和全新手术的研发中心。已取得多项突破包括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隆突成形手术治疗肺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术,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食管癌、胃癌双重癌同期根治术空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术,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胸腔镜下交感神经离断术治疗手汗症,胸腔镜下胸廓畸形矫治术等。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农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有床位85 张,设有重症监护室(NICU)、神经外科一病区、神经外科二病区。医疗护理团队56人,其中医生15人,护士41人,高级职称5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7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学科实行亚专科管理,分设NICU治疗组、肿瘤治疗组、血管病治疗组、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组、功能神经外科组等。科室配套先进的诊疗设备,包括多台智能高端Laika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美国Nicolet神经电生理监护仪、立体定向仪、超声吸引、术中B超、微探头血管彩超、脑室镜、高速电钻、手术头架、颅内压监护仪、呼吸机、监护仪、西门子3D数字双平板脑血管造影机(DSA)、3.0T核磁共振、64层和双源CT等。对颅内各部位肿瘤、椎管内肿瘤、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瘘、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缺血性脑病、颅脑创伤、高血压脑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积水、颅颈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功能性疾病等进行诊疗,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随着“功能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展,神经外科的微创手术已经包含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各个方面,全年手术量超过700台,年收治病人达1600人以上。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为海南省成立最早的泌尿专科之一,其前身是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泌尿外科。目前泌尿外科有两个病区,即泌尿外科一区和泌尿外科二区,床位总计90张;泌尿外科医师16人,碎石医师1人,共17人。16名泌尿外科医师中,博士2人,硕士10人;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人。亚专科:亚专科有肾移植、腔道泌尿外科、泌尿外科腹腔镜、小儿泌尿外科、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和碎石治疗科等,其中的泌尿移植亚专科为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定的、海南省唯一一家有资质行肾移植的定点专科。泌尿移植科是海南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优势专科。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肾移植工作始于1982年5月,是全国开展该项技术较早的医院之一。2008年1月,我院开国内先河完成了家庭之间交叉换肾手术,引发全国各界对“交叉换肾”的广泛讨论,最终促使了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两个患者家庭之间“交叉换肾”是合法的。这无疑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器官移植科独立建立于2018年7月31日,开科当天就以快速有效的器官转运、高超的手术技艺和娴熟的团队配合高质量地完成了1台肝移植和2台肾移植手术。一直以来,科室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以王毅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移植团队发扬锐意进取,努力开拓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移植新技术。作为海南第一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也是唯一的器官移植专科,海医二附院将致力于为岛内需要移植的患者提供更多的就医机会,不断提高移植诊疗水平,为海南患者器官移植不出岛迈出坚定步伐。 2021年,肾移植科独立成科,目前我科常规已开展手术项目有:肾(包括亲属活体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力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移植医学人才培训基地。 目前我科现设床位35张(ICU床位9张);移植医生9名,移植护理团队16人。呼吸机2台,血滤机1台,纤支镜1台,彩超机1台,移植实验室有HLA组织配型、CDC、PRA、DSA监测及FK506和CSA药物浓度检测设备。

肝胆胰外科成立于2011年11月,现有医生10人,其中博士一人,硕士5名,护士13人,病床数40张。我科对肝胆胰脾外科疑难、危重病的抢救、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肝癌的综合治疗、胰腺肿瘤综合治疗方面居于省内领先水平,拥有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年平均手术量300余台,年平均收治病人800余人次。目前已开展肝尾状叶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以及腹腔镜下门奇静脉断流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切除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等高难度微创手术。本科室多位专家担任海南省医学会、海南省抗癌协会、海南省医师协会副主委、常委、委员。

该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专科医师9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博士后1名,硕士1名,专业技术实力雄厚。引进了众多先进的医疗专业技术和设备,各项专业诊疗技术水平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尤其在鼾症的诊疗、鼻内窥镜手术、中耳炎听力重建手术、支撑喉镜显微手术等方面,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皮肤性病科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在原中华医学会海南省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忠英教授的带领下,在海南省最早独立成科并开设专科病房,推动本省皮肤性病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皮肤性病科现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医、教、研工作。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1名、医学硕士3名。 科室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真菌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疹、性传播疾病有丰富的经验和肯定的效果。 为患者解除疾患是我们的宗旨,精益求精是我们的追求。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产科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真诚地为广大孕产妇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现有医护人员45名,高级职称11人。门诊、病房面积5000平米,开放床位60张。高危孕产妇占分娩总数的70%左右,对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产妇处理独具特色,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于2016年7月由妇产科分出成立独立科室,是我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专业技术实力雄厚,具有优良的梯队人才,梯队化管理严禁,服务一流,在各类妇产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是一家有50余年历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海南省首批高分通过评审的"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医院全面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16年10月正式更名为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于1973年从大外科学组正式分离成为临床二级学科,历经了43年几代人不懈的努力,麻醉学科由弱渐强,如今已跨入海南省麻醉学科的先进学科,连续三年被评为海南省麻醉质量优秀单位。 麻醉科现有麻醉医师31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2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12人,麻醉护士6人,在职在读研究生3人,人才队伍及结构合理。现任海南省麻醉副主委及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各1名及常委2名,海南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1名。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成立于2008年,同年底即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开展宫腔内人工授精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技术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已完成助孕周期6000多例,试管婴儿助孕成功率逐年上升,达省内先进水平。 生殖医学科现在拥有多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中高级专家医师为患者诊治,已选送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至国内外各大生殖中心进修学习,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科内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热情体贴、服务周到,就诊、治疗、收费一体化服务,获得广大患者满意。2011年获“巾帼文明示范岗”。 2017年始另增设男科门诊、中医门诊、遗传咨询门诊等特色专科门诊。

在白内障和青光眼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各种复杂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抗青光眼手术、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准分子激光手术、眼睑整形手术、玻璃体切割、眼外伤等各类眼科手术。在技术上改良了小切口白内障劈核技术及超声乳化劈核技术,达到手术更安全、更快、切口更小、并发症少、成本低的良好效果。累计主刀完成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约3万余例。

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专科医师5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副高3名,中级2名,专业技术实力雄厚。 胃肠肿瘤外科是以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为主的专业科室,注重肿瘤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并根据每一位肿瘤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合理的、规范的肿瘤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宝贵生命。 开展了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切除术, 术中使用超声刀及腔镜等微创手术技术, 尽可能围手术期不输血完成手术,使病人伤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腔镜手术是近二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外科领域的一项外科治疗新技术,凭借其确切的微创优势,在国内外迅速获得了重视和发展。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肿瘤外科多年来不懈努力,开展了对 胃癌、结直肠癌等病患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海医第二附属医院一直非常重视腔镜微创外科的发展,不断投入世界级先进设备。2012年,医院购进了我省首台第二代德国Karl Storz全高清摄像系统,该设备被誉为医学视界的最高标准,其显示模式水平视野扩大了32%,为国内最先进的腔镜设备,目前已使用第三代3D腔镜设备。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医疗、科研及教学水平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是海南乳腺微创治疗培训基地。我院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乳腺及甲状腺的微创手术、活检系统、乳腺、甲状腺腔镜系统、乳腺钼靶摄像机、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及乳腺MRI等最先进的诊疗设备。 目前开展的治疗项目包括:1)乳腺癌的诊断、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及针对每一位患者精心设计的个体化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手术,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重建手术,本科室在海南开展了许多新技术和新业务,如:完全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手术治疗,开展乳腺癌术后乳房即刻或延期乳房重建术,应用扩张邻近皮瓣修复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术;乳腺癌腔镜辅助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腔镜下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根治术及乳房一期重建术;率先在省内开展腔镜辅助下游离大网膜修复保乳 术后缺损,并开展横型腹直肌肌皮瓣带蒂或游离型乳腺癌术后重建转移、单纯应用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乳房重建术,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乳房假体乳房重建术。乳房重建手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各种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各种乳腺疾病的微创手术;乳头内 陷整形、乳房缩小整形及乳腺一、二期的乳房再造等相关的乳腺整形手术。3)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包括碘131治疗);针对甲状腺良性肿块的患者,我科较早在海南开展了甲状腺的针吸细胞学活检及微波消融治疗。率先省内开展经肌间入路甲状腺病损切除,率先开展经腋窝行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目前海南省唯一可针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行经口腔、将腋窝、经胸乳、经肌间微创手术治疗三甲单位。 我科乳腺、甲状腺疾病的手术量大,并发症少,综合治疗方案规范,不仅深受病人的信赖,也在同行内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历年来治疗并治愈的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近万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患者近万例,治愈率处于海南领先水平,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科倡导在人性化医学模式指导下,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乳腺癌、甲状腺癌病人实行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全方位终生治疗和随诊。 科室联系电话:0898-66809173

整复外科的诊疗范围包括皮肤、肌肉及骨骼等创伤、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组织或器官的缺陷与畸形,主要内容是以组织移植为治疗手段,修残补缺,以达到重建和再造生理功能和外形的治疗目的。 科室诊疗特色:   ①急/慢性创面、感染性创面、骨髓炎等问题,如糖尿病足、褥疮、慢性骨髓炎、放射性溃疡等   ②全身外伤性创面的显微外科修复,头面部、肢体、躯干等部位   ③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瘢痕/瘢痕疙瘩、巨痣   ④先天及后天畸形的修复和矫正   ⑤体表良恶性肿瘤的切除和修复   ⑥外科手术后继发性创面,如颅骨钛网外露、骨科钢板外露等   ⑦外伤美容缝合   ⑧体表器官修复与再造   ⑨神经功能重建(晚期面瘫、臂丛损伤等)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成立于1952年,经历几代骨科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现在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海南省重点学科,拥有5个临床病区和一个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国家级)。 近年来,骨科以“精准化、微创化、标准化、规范化、协作化”为诊疗理念,以“基于加速康复以MDT及临床路径为核心”形成骨科疾病精准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的诊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及快速康复,同时在科研、教学及对外交流方面全面发展。目前骨科5个临床病区共有185张床位,分8个亚专业学科,包括脊柱与脊柱微创外科、关节外科、手足显微外科、创伤骨科、整复外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及运动医学科。骨科现有医生60人,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8人,主治医师20人,住院医师1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护士136人,副主任护师11人,主管护师56人,护师58人,护士11人。年住院病人5000余人,年手术台次4000余台,年门急诊量77000余人。骨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学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骨科每年举办长、短期进修班,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显微外科技能培训班。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是一个充满友爱和谐的大家庭,始终在“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氛围中前行,在老一辈骨科人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为学科建立丰功伟绩的基础上,新一代骨科人继往开来、不辱使命,使学科日益发展,使骨科更加辉煌。 脊柱外科特色:脊柱外科以“技术领先、服务优质”为宗旨,依托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创伤、畸形、肿瘤及感染等领域的诊治中处于行业前沿。目前科室将机器人、AI和远程医疗应用于临床,朝着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多学科协作和快速康复理念,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预后。 关节外科特色:关节外科以“精准化、微创化、标准化、规范化、协作化”为诊疗理念,致力于髋、膝、踝、肩、肘关节初次置换及翻修手术,关节镜下处理髋、膝、踝、肩、肘、腕关节各类疾病,在省内最早开展踝关节置换手术,在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肿瘤假体关节置换、反肩关节置换手术方面形成规范体系。 手足显微外科特色:手足显微外科以“千方百计保患肢,精益求精复功能”为科室文化宗旨与追求目标,确立了四个专科特色发展方向:断肢再植、手指再造、创面修复、肢体矫形与功能重建。年门诊量7000余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人次。主要致力于肢体严重毁损伤的保肢治疗、断肢(指、趾)再植、拇指及手指再造、各类带蒂及游离皮瓣技术修复四肢皮肤缺损、复杂手足部畸形矫正(包括多指、并指、巨趾、X形腿、O形腿、马蹄内翻足、骨折畸形愈合、儿麻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等)、四肢周围神经修复及运动功能重建、ilizarov骨延长及骨搬移技术。 整复外科特色:整复外科以“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为科室精神,致力于微创接骨、创面修复 、畸形矫正 、瘢痕治疗 、周围神经外科 、体表肿物 、体表器官再造 、伤口超减张精细缝合、 脂肪抽吸与移植、 腹壁整形与同种异体腹壁移植等方面的诊疗,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内镜辅助下背阔肌肌瓣切取游离移植,高选择性肌支切断、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瘫,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扩张皮瓣治疗大面积瘢痕,背阔肌前锯肌联合移植,与乳甲外科共同完成臀下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乳房重建(国内首例)及肢体淋巴水肿LVA手术等。 创伤骨科特色:创伤骨科以损伤控制及多发伤、严重创伤的救治为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一键启动抢救”机制,致力于四肢骨折规范化治疗、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骨折的微创治疗(MIPPO技术)、骨盆髋臼骨折、骨折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治疗。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立于2006年,共有床位42张,分重症医学科一区及二区。是海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在王小智主任领导下,形成了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和较大规模的学科队伍,具备较强的解决本学科疑难危重症的能力。目前 , 该科已经成为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学科,2018年被评为海南省I级临床重点专科。 现有专科医生2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6名,护理人员7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24名。 科室配备仪器设备齐全,包括德尔格、BP840等各类型号呼吸机33台,便携式转移呼吸机3台,高流量氧疗机10台,金宝、费森尤斯等血压净化机7台,便携式彩超2台,ECMO(迈柯维)1台,血气分析仪3台,纤支镜3条,PICCO机3台,尼高力脑功能检测仪1台等。 科室年收治危重病人数超1500人次,覆盖除儿科外各科急危重病人。包括:心肺复苏术后、肝肺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各类型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ARDS、复杂性腹腔感染、重症胰腺炎、肺动脉栓塞、爆发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等。APACHEII 达 15 分以上重症病人比例达到75% ,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 85%以上 。

内分泌代谢病科、糖尿病专科是我院重点发展科室之一。科室拥有病床74张。医务人员33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护师8人,毕业于国内名校研究生多名,博士研究生一名。学科带头人符茂雄主任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全国常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学组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会长,海南省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室拥有一支业务素质好,服务理念先进的护理队伍,保证了优质医疗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病区病床67张,医务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护理人员18人。 本科室是国家级神经病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优秀红手环志愿者单位,中风120海南特别行动组,主要收治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脊髓病变、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及周围神经疾病等。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现有病床63张,医护人员3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副教授6人、教授1人。消化内科月平均入院人数200人次,年平均收治病人近2500人次。消化内科救治的患者以急危重症多,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成功率为98%,居国内同等水平。2009年7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内镜下胃肠黏膜息肉切除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硬化剂注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总管乳头切开取石术(EST)、消化道支架置入术、胃肠黏膜下肿物剥离术(ESD)及胃肠造瘘术等先进治疗技术。消化内科同时承担了海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生实习教学工作及海南省二级医院医师进修培训工作。目前在国内处于优势和特色技术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系统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粘膜疾病的治疗、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近五年发表论文7篇,1996年研究项目“早期胃癌的发病机理研究”获日本消化疾病学会研究者奖、1999年研究项目“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研究”获美国消化疾病学会研究者奖(DDW)、2017年受邀在欧洲消化年会进行研究成果交流。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9项。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肿瘤内科)成立于1984年5月4日,是省内最早成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肿瘤专科。目前是海南医学院内科学专业(肿瘤学方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肿瘤内科现开放床位69张、日间化疗床位25张,年出院患者超6000人次。科室共有医生16人、护士30人。医生团队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3名、硕士12名,其中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2名。 近年来先后承担11项国家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以主要研究者(PI)身份发起或参与40余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多次荣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壁报。经过多年发展,科室现已成为海南省I级临床重点学科、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现更名为院士创新平台)、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CINV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癌症筛查科普教育基地。目前科室继续推进软硬件建设,期待以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是海南省I类临床重点专科、是海南省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肾脏病专科。现有医护人员86名;医师24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9人。护士6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11人。现任科主任为李冰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龙江名医,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千人专项获得者。2003年获得日本新澙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的职位在日本新澙大学肾研所工作,2008年至2009年在哈佛大学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肾内科工作(作为医院员工Employee)。在Circulation, PNA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文章,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63点。被他人引用次数达800余次。现任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常委,中国生理学会肾脏生理专委会委员,黑龙江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专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肾脏分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委会肾病组副组长。主持和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863子课题,973子课题,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基金等。曾获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日本获得日本塚田医学研究助成奖等三项奖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发言,曾被日本新澙大学肾脏研究所、日本国立千叶东医院及台湾国立大学邀请讲学。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经过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目前是省级临床重点学科。集门诊、病房、呼吸内镜室、肺功能室为一体,负责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工作。现有医护人员共50人,其中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研究生8人,其下设置3个病区,分别为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区、普通病区、肺肿瘤综合治疗病区。设有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气道疾病、呼吸危重症、呼吸介入、肺血管疾病、肺部肿瘤等亚专科,每个亚专科均有1-2名学科骨干。 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对呼吸系统慢病的长期管理管理,使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心病及肺癌等患者得到有效的诊治。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设有8张床位,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及先进的设备,对救治重症肺炎、重症哮喘、肺心病、肺性脑病、气胸、肺血栓栓塞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大咯血、各型呼吸衰竭、急性成人呼吸宭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障碍综合征(MODS)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一区传承于原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儿科,重组于2015年,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专科医疗特色的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科室。现有普通床位53张,小儿重症监护床位(PICU)7张,医护人员32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人,护理人员20名。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与热带病科其前身为始建于1955年的传染病科。是海南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海南省I级临床重点专科(感染性疾病科)、重大传染病省级定点救治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感染病专业基地。目前正在建设海南省热带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海南省省级临床重点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热带病科)、海南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海南省分中心、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海南省分中心。 省卫生计生委为解决海南省耐多药结核病的专科定点治疗管理问题,利用海医二院感染病与热带病科一、二病区和检验科部分资源,于2017年12月成立“海南省结核病医院”,2011年被省卫健委列为全省重症结核及耐药结核唯一定点收治单位。规范了全省重症、难治性及耐药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防护、管理工作,加强了耐药结核的教学、科研工作,对降低肺结核病的感染率、防止传播、提高耐多药结核治愈率等有积极的意义,对实现我省“健康岛”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南省结核病医院设置功能齐全的辅助科室、完善的门诊体系。结核病实验室是我省唯一有能力开展结核病全面检查的实验室。至今治疗耐药结核病700余例,临床好转率>90%。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每年>50例,显著降低肺结核大咯血病人的死亡率。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肺结核呼吸介入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呼吸介入治疗。2022年创建病原微生物二代测序(NGS)实验平台,能独立开展病原微生物二代测序省内首创新技术。2023年创建特殊感染病人血液净化室,专机专用,解决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血液透析难题。 近5年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地厅校级课题9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3.883。 为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热带医学班)专业基地。《感染病与热带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感染病学及热带医学”获校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位于医院主楼2、3号楼一楼西侧,为海南省重点专科,海南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体科室,也是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出血等多中心急诊大平台科室暨首诊科室,专科业务用房面积4853.8 m2,现实际开放床位数74张,有院前急诊(救护车9辆),急诊门诊(6张抢救床),急诊杂交手术室,急诊ICU(12张床),急诊综合病房(内科+创伤外科56张床)。现有医师34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5人,高级职称人员达26%,主治医师12人,硕士学位8人,占比约24%;护士62人,其中副主任护理师3人。结构建设相对完整,院前-院内-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形成一体化管理,急诊辐射区域、临近辅助科室(CT、彩超、药房、收费、检验)齐全。配套先进的急救设备,有转运ECMO、转运呼吸机、PICCO仪器、多功能呼吸机、血滤机等,科室骨干医师能熟练地操作中心静脉及动脉的穿刺置管技术,气管插管术和进行机械通气、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及血液灌流、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治疗等。急诊创伤外病区可开展四肢骨、腹部、脑部等多部位手术。现年急诊超过70000人次,抢救2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90%以上,包括抢救严重多发伤、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脓毒症、各类型休克、重症胰腺炎、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严重急性中毒等。

中医科,1993年建科,1998年在原中医科基础上成立康复中医科,发展成开放床位70张,集康复、中医、临床、养生为一体的综合病房,提供中药、西药、针灸、中医外治、推拿、运动疗法、功能锻炼、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理疗等中医特色治疗及现代康复治疗服务。2016年5月因学科发展需要成立单独的中医科。目前中医科病区床位46张,门诊使用面积200多平米。现有医生15名,高级职称医师3名,中级职称医师6名,初级职称医师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开设中医内科、中医康复、中医脑病、中医针灸等专科门诊,以经方为科室重点发展方向,传承经典,传承胡希恕经方学术思想,为胡希恕经方学术思想在海南的传承基地,为海南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经方治疗中医各科疾病,收治中医内科、骨关节、中医妇科等各科疾病,开展各种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熏蒸、中医外治、针炙各种特色治疗等,开展中医食疗、运动疗法以及康复养生调理等治疗咨询服务。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是海南省最早开展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科研、教学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之一。风湿免疫科成立于 2007 年。2016 年 10 月从肾病风湿科独立出来,成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开设有风湿免疫科病房、风湿免疫实验室,风湿免疫科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以及痛风门诊、类风湿关节炎门诊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专病门诊。是我省第一家具有独立病房、风湿免疫实验室及门诊的风湿免疫病专科。风湿病免疫科拥有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硕士研究生3名及资深呼吸科、肾脏病、妇产科、医学影像科专家加盟的风湿病诊治单位。近年来先后选送骨干医师到国内大医院的风湿病专科进修、学习。风湿免疫实验室能够独立完成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断所需的ANA、ENA、ANCA、抗 CCP抗体、RF、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1 抗体等各种自身抗体检测,并长期与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合作,同时开展炎性肌病抗体谱、 IgG4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等。医学检验技术满足风湿病专业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条件。同时风湿免疫科还是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建设单位及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成员单位;海南省风湿病医联体成员单位。2019 年3月被授予国家级“痛风规范化诊疗服务中心”称号。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2004年,是海南省成立较早的专业,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养生于一体的医学综合体。康复医学科目前拥有床位63张,工作人员30人,其中医师9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其中硕士共4人,硕士导师1名,护理人员21人,主管护理师 4 人,中医学历3人,人员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业务精练,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目前为海南省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一个能培养康复专业人才的地方。

我院全科医学科是海南省中首个响应国家号召在三级甲医院成立的具有全科医学科病区的科室,为尽量减少患者由于多种疾病要在不同科室转诊的麻烦,方便群众,减少看病难的问题而产生,并直接接受基层和社区诊断不清、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的转诊,解决其转诊困难的问题,为国家目前实行分级诊疗制度起桥梁作用,同时为国家培养优秀全科医生提供较好的场所。我科医生在心血管、神经内科、常见老年病、消化以及中医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并均接受过全科医师培训,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及较全面的服务。

营养科于2010年9月成立,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设有副科长2名,专职主治营养师1名,兼职营养医师2名,护士2名,肠内营养配制室工作人员4名。主要从事针对医院住院患者,开展膳食服务、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治疗、营养宣教咨询、营养会诊等,同时还开展了糖尿病等疾病住院患者的个体化膳食治疗。尽力配合临床科室开展营养支持工作。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海南省器官移植的重点医院,肾、肝、肺、胰腺和心脏等器官移植水平国内领先。血液内科作为器官移植中心、细胞治疗中心的重要成员,在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上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细胞免疫治疗。我院血液科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于2020年6月从肿瘤血液科分科成立血液内科。2021年起,在董敏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建设取得迅猛发展。目前科室开设有普通病房床位40张和百级层流移植病房2间,血细胞分离机2台。计划2023年建设10间百级层流移植病房。现已经逐步开展包括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在内的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开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细胞分离术配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高白细胞白血病等治疗新技术。 血液内科承担着本地区医疗、教学、科研和慈善的任务。拥有一支以董敏教授等领衔的,硕博士占90%,技术精湛,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医师团队。科室具有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亚专业。是上海瑞金医院医联体单位,可通过与上海瑞金等国内外医院合作、远程会诊等方式诊治各种疑难罕见病例,来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岛”的政策。目前,已经收治包括英国、黑龙江、广西在国内外各种血液病病人。不仅使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病人获得长期生存,还成功救治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急危重症病人。 血液科已经具有GCP资质,并已开展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10分以上SCI文章2篇。获得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各类课题。同时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海南医学院硕士和本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各类教学任务。已经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此外,还每年举办1-2次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对海南基层医生进行血液疾病的系统培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海南自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创建国内知名并享誉东南亚的教学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愿景下,海医二院血液人将继续团结一致,笃行致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乃至国内外血液病人奉献一份力量。

国际医学中心简介 一、概述(科室基本情况) 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按照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提供预约诊疗、高端查体、住院治疗等高端服务,旨在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籍人士及在琼工作、学习、生活的外籍人士和国内特需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中心设有床位为68张(2个高级套间,10个普通套间,56个单人间)。环境舒适,宽敞明亮,整洁安静。独立的检查区域使得患者检查方便,绝大部分检查可在国际中心内部、由高年资医师完成,专人陪伴,免排队,检查快。住院患者餐食免费,一日三餐,营养可口,品种多,任自选。签约商业保险提供记账式结算服务,患者无需付费即可享受各项医疗护理服务。签约的商业保险公司有三家(友邦、泰康、万欣和),正在洽谈的合作单位有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海南医院、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 二、医疗业务工作 医疗团队由全院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顶级专家组成。门诊专家严格限制号源,确保每一位就诊者都能和专家深入交流。住院患者由高级职称医师主诊,科内定期进行多专业会商,随时可请全院权威性专家会诊,可及时组织全院多学科诊疗。护理团队由选拔的优秀护理人员组成,技术强、态度好,外语水平高,护理精心,体贴入微。出院患者随诊及时,医生会与患者(或亲属)开通电话与微信联系方式,出院后遇特殊情况可及时获得医生专业指导。际医学中心开诊一周年,收治患者共计1099例次,创收1200余万元。患者涵盖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皮肤科等众多学科,其中收治国外患者10例次,国外患者来源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南非、俄罗斯、美国和爱尔兰等。 三、科研工作 2025年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签署了合作课题研究项目:公立医院之国际医学中心(部)建设与老年医学创新发展研究。 四、教学工作 来自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医生都在积极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定位高端,发展高端,吸纳高端)

核医学科成立于1991年,是我省最早建立的核医学科之一,是集ECT显像、脏器功能测定和核素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目前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核医学医师类3名(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类3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1名)。我科是海南省第一家购置应用ECT显像设备开展显像工作的科室,科室目前拥有最先进的西门子SPECT Symbia Evo Excel双探头ECT设备一台,还拥有甲状腺功能测定仪、90锶敷贴仪等设备。目前科室开展的主要项目如下:

我院高压氧科创建于1993年,历经24年,在省内建立了很好的口碑,已治疗病人十五万余人次。在治疗急危重症上很有建树,在颅脑外伤、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急性减压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以及突聋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我科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医德好的医护技团队和全省一流的设备,有三舱七门大型豪华高压氧舱及减压舱,共有40个舱位,电脑操舱,减压舱治疗压力1.0mpa,可满足急性减压病治疗要求。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83年7月起开展超声检查,1992年5月在海南省内率先成立超声诊断科,是省内先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超声医学诊疗中心之一。全科共有工作人员49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6人,医师5人,医师助理15人,护士5人,已形成一个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临床诊疗团队。 超声医学科为海南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海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挂靠单位;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于2014年开始招生,是海南省超声医师的主要培训基地之一。同时作为海南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承担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

检验科现有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工作用房2500平方米,就医者候诊面积50平方米,候诊厅内配有候诊椅、实验室按国家生物安全Ⅱ级标准建设。 检验科现有工作人员43人,高级6人,中级18人,初级16人,其它3人;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28人,大专3人,中专6人。 设总院检验科、总院门诊检验室、东湖院区检验科和急诊检验室,结核病实验室。统一行政管理。设有门诊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临床检验、PCR检验、遗传学检验、放免和化学发光检验、结核病共9个专业组。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功能科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科室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师队伍,现有医护人员11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医师4名,护理师1名,技师1名。其中本科毕业9人,大专1人,中专1人。曾派往多名医生前往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脑电图、心电图、脑电图,极大提高了诊断水平,同时每年组织人员参加省内外心电、肌电图、脑电图学术会议。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有3项科研在海南省农垦总局、海南省卫生计生委立项、开展十余项新技术并在院内获奖、在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成立于2010年,经过近七年建设,输血科已经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专业学科,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成立于1979年,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大学本科5人;技术员6人,其中大学本科5人,中专1人。主持省级和院级课题共6项。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现有规培住院医生4人,其中专硕1人。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农垦总医院)健康体检科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健康管理经验、年轻精悍的专家队伍。 该中心以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尖端仪器为依托(其中64排CT、磁共振、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胶囊胃镜为目前国内先进设备)。本着“以人为本、个体化健康管理”的理念,根据个人的需求设计各种体检套餐,提供详实的体检报告和针对性的健康风险干预及健康指导,建立集体及个人健康档案,为全省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点物资保障部门,被誉为医院的“肝脏”和“心脏”。我院新建供应室位于医技楼3楼西区,占地面积为1370平方米,于2016年6月6日正式搬迁启用。其东侧与手术室生活区相连,四楼为手术室手术重地,二楼为门诊手术室、内镜室和妇科门诊等。并设有专门的污洁物品直通电梯,方便手术科室物品的运送。 供应室布局流程符合CSSD建筑要求:其分为生活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生活辅助区域宽敞明亮、温馨。生活辅助区包括仓库、污洁车间、拆包间、卫生间、更衣室、休息室、值班室、护长办公室及示教室等;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分别设有缓冲间、实际屏障及专门的污洁物品出入通道及传递窗。

一、概述 放射科建立于1952年,是医院首批成立的科室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成拥有普放、CT、MR等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放射科,分布在总院、东湖院区、乌石分院三个功能区。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医院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力量。放射科始终秉承“精准影像、服务临床、守护健康”的宗旨,配备国际领先的影像设备,具有磁共振(MRI)8台、多排螺旋CT 14台、口腔CT 2台、数字化X线摄影(DR)10台、数字胃肠机和乳腺DR各1台等,其中省内唯一的PET/MR一台,3.0T磁共振6台,64排以上螺旋CT 8台,是目前省内影像检查设备最先进数量最多的单位,全面覆盖影像诊断需求。科室现有医护技人员84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硕士学位17人,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年均完成影像检查约35万例次,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保障。 二、医疗业务工作 1.诊疗范围 科室开展全身各系统影像学检查与诊断,涵盖神经、心胸、腹部、骨关节、血管及肿瘤等领域,同时提供临床影像引导下的活检和射频消融等介入放射诊疗服务。较好地应用设备多设备先进的优势,基本实现“门诊当天来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的高效率检查工作,并提供数字影像云存储。 2. 亚专业特色 设立神经影像、心胸影像、腹部影像、骨肌影像等亚专业组,推行“专科化、精准化”诊断模式,显著提升疑难病例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是海南省放射学分会的腹部学组组长、心胸学副组长、数字X线影像技术组组长单位。 3.技术优势 较好地应用各种先进设备,率先开展多项前沿技术,能谱CT成像、冠脉动脉血管成像(CTA)、心脏MRI成像(CMR)、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和创伤中心的各种一站式CT评估,还把各种人工智能(AI)诊断应用在肺癌筛查、心脏血管成像和放射组学研究等,助力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4.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影像检查安全与质量,严格把关影像图像质量,严格执行三级报告审核制度,报告规范,影像诊断报告与手术病理符合率高,并依托AI辅助诊断系统优化工作流程,基本实现“半小时急诊报告、24小时常规报告”的高效服务。 三、科研工作 科室坚持“临床驱动科研,科研反哺临床”的理念,近五年承担省级课题3项,院级2项,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3项多中心研究。科室成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1名、海南省级放射学会副主委1名,常委3名。海南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1名。 四、教学工作 作为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点,近五年参加培养专业型硕士、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开设《影像诊断学》课程。近五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省级继续教育3项,还举办了其它疑难病例读片会和学术活动。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多次获得先进带教教研室和优秀教师称号。 面向“精准医学”与“智慧医疗”新时代,放射科将继续引进高端先进设备和人才,开展智慧预约和诊疗,加强临床科学研究。辐射区域医联体单位,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与远程会诊全覆盖,惠及基层患者。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学科内涵建设,致力于成为省内一流的医学影像中心,为患者健康与医学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是集药品供应管理、药品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指导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药学技术服务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际合理用药网络中国中心组成员单位、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核心成员单位。科室致力于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合理用药为目标”的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内一流药学专科。药学部下设办公室、临床药学室、药库、科研教学组、中心药房、绩效考核小组、质量控制小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门诊西药房、急诊药房、门诊中药房、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审方中心、结核病药房、东湖药房等部门

老年医学科是综合性的内科病区,内设病床58张,医生11人,护士13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医学硕士6名,主管护师4名。在老年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了老年综合评估、老年共病管理及老年合理用药等专科特色工作。

一、概述 心血管外科是外科领域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重要分支,专注于心血管系统危重症的诊断、手术与综合治疗。心血管外科成立于2009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海南分中心”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1+N建设:设有病房、重症监护室、专科手术室和超声诊断室。 二、医疗业务工作 临床工作以终末期心衰(省内唯一常规开展心脏移植的单位)、大血管疾病(涵盖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治疗;省内主动脉夹层救治例数最多的单位)、冠心病(常规开展各类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病(涵盖瓣膜置换、修复及微创手术)、先心病(涵盖微创介入治疗及开放手术;省内最早开展先心病慈善救助的单位)、体外生命支持(涵盖IABP、ECMO、CRRT等先进诊疗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为核心方向,依托多学科协作(MDT),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实现“心血管疾病大病不出岛”的战略目标。 三、科研工作 心血管外科将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聚焦于心血管系统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诊疗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研究;围绕心血管疾病核心方向,结合分子生物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致力于推动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团队将持续深化跨学科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手术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术后并发症预警体系;探索心血管再生医学与基因治疗的潜在应用,为攻克复杂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支撑。 四、教学工作 心血管外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教学团队依托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平台,采用理论授课、模拟训练、手术直播、病例讨论及多学科协作(MDT)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临床思维、手术技能及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心血管外科团队将以临床业务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科研创新及临床教学为抓手,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科室概况 心血管内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心血管介入技术为特色的于一体的专科。目前为海南省省级系统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中心(2021年与海南省人民医院共建),2024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23年获批海南省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基地,2024国家卫健委确立的省级心血管防治技术牵头单位。常年承担海南省全岛心血管常见病及多发病、急危重症救治,现已成为临床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完善、科研实力强劲的海南省重点学科。目前下辖5个病区(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四病区、CCU),总床位155张,医护人员116人,其中医师49人,护理67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45人,博士3人,硕士28人,下设四个诊疗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康复中心)。 二、医疗业务工作 科室常年承担全省心血管常见病及急危重症救治。目前以心血管介入技术及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为主要特色,常态开展冠脉造影、介入支架植入(包括腔内影像指导下介入、复杂冠脉及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专项开展房颤左心耳封堵术、临时起搏安置术、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心脏除颤器植入术及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年手术量4000余例。科室在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心脏猝死等急危重症救治方面联合我院急诊ECMO救治团队覆盖全省救治,技术及实力位列全省前列。 三、科研工作 近年主持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3项,海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已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5项,受训人数达上千人,举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4次,带动了海南省心血管临床技术的整体提升。 四、教学工作 科室常年承担海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留学生教学及国家规范化医师培训,遵照学校及国家要求及不同学生的培养计划,对研究生、本科生、住培生、留学生及进修生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依据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及基础操作的方式,在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培养的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4人。 未来,科室全体成员将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精益求精的临床技术,对心血管疾病高效救治的职业执着,携手谱写心血管健康领域的新篇章,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科室概述 介入血管外科是省内开展介入治疗项目较早较广的介入医学中心之一,深耕外周血管和肿瘤疾病的微创综合治疗多年,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周血管和肿瘤微创介入双建设中心单位。 目前科室拥有医师8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病房目前开放床位23张,年手术/介入治疗量超过1500台次,以微创、精准、高效的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科室在出血和血栓相关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丰富,在血管瘤和复杂脉管畸形诊疗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多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现为中国出血中心联盟综合医院示范基地、中国血管瘤血管畸形联盟理事单位、岭南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副主席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肝癌MDT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无痛介入联盟示范基地。 二、医疗业务 1.出血性疾病(如咯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等); 2.缺血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血管栓塞、血栓形成等); 3.静脉血管疾病(如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布加综合征等); 4.脉管异常(如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淋巴漏等); 5.各类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肝血管瘤)及肿瘤相关并发症的微创治疗; 6.”难言之隐”的舒适化治疗(如痔疮、前列腺增生、子宫腺肌症)。 三、科研工作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重点研发科技项目1项,省卫健委课题1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组长单位主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参与GCP研究项目3项;近五年科室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4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撰写6项,出版专著4部。 四、教学工作 科室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王勇医师曾获2019年海南医学院全英文教学比赛一等奖,2022—2023年度海南医学院“金粉笔”教学奖;作为副主编参与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导论》编写;作为班主任指导22临床七班陈虹儒、唐海娟、孙烨同学获海南省肿瘤防治科普大赛图片类一等奖。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椰海大道368号

投诉电话:0898-66808238 / 客服电话:0898-66809130 / 监督电话:0898-66809051

工信部ICP备案号码:琼ICP备17001021号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799号